吴国大军压境,楚国节节败退之际,周边小国纷纷作壁上观,甚至暗自窃喜。然而当吴军攻破郢都的消息传来淘优配,这些小国却突然慌了神——他们猛然意识到:若是楚国真被吴国吞并,下一个遭殃的会是谁?
确实,楚国往日对小国多有欺凌,但谁能保证新崛起的吴国不会变本加厉?更令小国们忧心的是,一旦楚国这棵大树倒下,晋国必定第一个扑上来分食。而向来与晋国明争暗斗的齐国,也绝不会放过从楚国东北部蚕食领土的天赐良机。
可蹊跷的是,在这场吴楚大战中,晋齐两国始终按兵不动。难道他们看不出其中的利益所在?当然不是。作为老牌强国,他们比谁都清楚:在三大强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们,此刻正绷紧神经观望。若晋齐贸然出手瓜分楚国,很可能迫使这些小国抱团自保,甚至倒向楚国——虽然小国间也存在矛盾,但谁敢赌这个可能性?一旦成真,楚国很可能借此东山再起。
展开剩余67%对晋国而言,本就对楚国占据优势,如今楚国又遭吴国重创,优势更加明显。只要稳扎稳打,假以时日必能彻底压制楚国淘优配,何必此刻冒险?而齐国更明白,即便参与瓜分楚国,所得利益也远不及晋国,依旧难以改变陪跑的局面。既然注定是为他人作嫁衣裳,又何必蹚这浑水?
那么,帮助楚国对抗吴国呢?这对晋国来说无异于自毁长城——联吴制楚是既定国策,若此时倒戈,不仅前功尽弃,还可能将吴国推向齐楚阵营。齐国更不愿为此同时得罪晋吴两国,既然无利可图,不如继续关起门来过日子。
此时西陲的秦国却面临抉择。虽然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,但春秋时的秦国长期被晋国压制。当楚国使者申包胥前来求援时,秦国最初以吴国势大为由推脱。但明眼人都知道,真正让秦国忌惮的是晋国的态度——晋齐两大国都未出手,偏居西部的秦国何必强出头?
精明的申包胥在秦宫外上演了哭秦庭的戏码,连续七日痛哭流涕,据说最后泣血陈情。这给了秦哀公绝佳的出兵借口:他先以《秦风·无衣》表明心迹,再搬出楚王是我外甥的亲情牌,最后打出五张正义之牌:谴责吴军暴行、质疑吴王野心、强调血缘之谊、褒奖忠臣义举、呼吁天下和平。
秦军介入彻底扭转了战局。原本理亏的楚国摇身变为受害者,而晋齐的沉默与小国的暗中支持,使局势迅速明朗。尽管吴王阖闾将退兵归咎于弟弟叛乱,但明眼人都看出这是秦楚联手的威慑所致。
经此一役,楚国得以喘息,天下重归均势。但尝到甜头的吴国已不甘退回从前的地位。当西进之路被堵,阖闾锐利的目光便投向了东边的越国——华东大地新一轮的争霸序幕,正在徐徐拉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